《隐入尘烟》批评意见,非但没什么启发,还大多都经不起推敲。
遇到高人气高口碑的电影,有时候会翻翻差评,看看有没有另类的思考角度。
可惜《隐入尘烟》这次的批评并不鼓舞人心,大部分都经不起推敲。
第一种批评是:电影是编的。怎么会有这么穷的地方?这么可怜的人?
这种批评最多,被最多网友反驳。
像这样的人被要求去偏远地区参观,以开阔他们的视野。
其实根本没必要。毕竟,众所周知,我们中有将近一半人的月收入不到1000元。
而且不管能低到什么程度,就说一个月几百块吧。
几百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水平?平时能吃能喝能买什么?你每天怎么养活自己...
你根本不用出城。你坐在有空调的住宅房间里就能想明白。
所以能看出来电影是编出来的人,要么是缺乏常识,要么是缺乏最基本的想象力,更有可能是两者都有。
第二种批评更进一步:虽然有这样的穷人,但不应该拍,因为它展示了社会的阴暗面。
网上很多反驳的论点我就不重复了。
说,社会的阴暗面是什么?
如果说农村的穷人是阴暗面,那么城市电影里有些人负债累累,穷困潦倒,养不起孩子,看不起病的阴暗面是不是也是?
在犯罪片里,黑恶势力抢劫民宅,掠夺百姓。是公安的阴暗面吗?
悬疑片里,出轨,为了利益不择手段,是人性的阴暗面吗?
再来。
青春片里有学生荒废学业,考试作弊,戏弄老师,打架。这就是教育的阴暗面吗?
在爱情电影中,主角卷入了一场车祸。是交通秩序的阴暗面吗?
甚至在上两部科幻片中,有人找出各种关于现实的“参照物”和“隐喻”。他们有阴暗面吗?
注意,这不是滑坡谬论。意思是黑暗面是一个框架,什么都可以装。
不需要事实和演绎。说是就是,就是。还有什么不是?
一旦大的“阴暗面”消失,小的“阴暗面”会立刻变得耀眼。
让我们摆脱所有的黑暗,看看电影会变成什么样。
第三个批评是:有穷人,应该拍,但是你的片子根本不是真正的农民,很多细节不真实。
我同意现实题材要注重细节和真实,我相信电影一定和现实不一样。
但重点是,现实主义应该现实到什么程度?一步一步复制现实,避免被说扭曲农民形象?
还是用上面那个的逻辑。
再真实的战争片,也是有细节的,根本没有真实的战场。
再真实的历史片,也有细节上的差异,根本没有还原真实的史实。
再真实的传记片,也有细节,完全没有名人的原貌。
航拍的照片再真实,也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,完全不符合真实的太空环境。
最真实的...
我忘了是哪位作者说过,电影的艺术真实不是为了“影像”,而是为了“信仰”。
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,从小在城市长大,很少接触农村生活。
看电影春耕秋收,用砖盖房子,养鸡养猪,拉驴车卖粮食,让人感觉生活格调十足。
只要有很多观众有这样的“信仰”,电影的艺术价值就在那里。
第四种批评是:这部电影不是给农民看的,是给不愁生计的城市青年看的,以满足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注视。
他的论点中有两点让人翻白眼。
首先,一部电影是否有价值,与这部电影的人物没有因果关系。
这一点太明显了,我甚至懒得像上面两个那样去比较其他类型。
他再次表示,这是都市人对农民的凝视。凝视这个词太强烈了。
如果一部电影的主角有着高贵的地位,光鲜的外表,出众的能力,非凡的阅历,他自然不会说是在消费他们,凝视他们。
只有当他觉得有些人生没什么可奢求的,只有悲伤和不堪的时候,才会用消耗和凝视之类的词。
所以,他看不到电影里那些认真生活的农民有着可敬的品质,高尚的情怀,朴素而浩瀚的生存哲学,感人至深的情分。
他真的很鄙视这些劳动人民。他在看这部电影。
我想扣一顶瞪人的帽子,却无意暴露自己隐藏的鄙视。
第五种批评是:主创是个鸡贼,所以选这个题材是因为能拿奖,能赚名声。
这属于整颗心。看起来最狠,其实最没脑子。
如果真有人这么想,我无法想象他对国产电影的离谱认识。
他估计这样的题材如果拍成电影一定会一炮而红,奖杯会像《国王的任命》一样柔软,名声也会翻倍。
大概除了这部,他没看过甚至没听说过类似题材的国产电影。
当然,更不可能知道有多少针对底层人民的电影是默默无闻、悄无声息地上映的。
你甚至不需要用“如果中奖这么容易,为什么大家都不抢着拍”这样明显的逻辑去打他的脸。
那种谬误的背后,是一种缺乏基础知识导致的傲慢。这种傲慢应该被当成一个笑话。
最后,我相信有些差评师从欣赏的口味来说,确实不喜欢这部电影。我绝对不是在嘲笑他们的喜好。
只是很遗憾的发现,很多影评人并不是觉得这部电影拍得不好,而是因为他们——
那些努力工作,嘲笑艰辛,努力生活,并从中找到意义和浪漫的人,一点兴趣都没有。
不管那些人是电影里的,还是同呼吸同土地的。